看過《鐵道游擊隊》的朋友們應該都了解,劉洪、王強等飛虎隊戰士的黑話中,有一個詞是“吃兩條線”,其實這說的就是扒火車,為何叫兩條線呢?因為鐵路正是由兩條平行的鋼軌構成的。不少人質疑兩根鋼軌的距離太窄了,僅有1435毫米,鐵路運輸那么重要,火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奔騰在軌道上,而每年春運時人潮如織,火車上擠來擠去,有許多人還只能站著,俗稱“站票,那為什么鋼軌就不能設計寬一點呢?鋼軌寬了列車自然也會變寬,空間不就變得充裕了?這個1435毫米的距離設計有什么道理嗎,難道其中有什么科學依據作為理論支撐?
小編帶著好奇心去請教了中翔道軌的技術團隊,經過他們悉心講解,才明白原來鐵路鋼軌之間的距離定為1435毫米與科學無關,只是一種約定成俗的習慣,還是由兩匹馬的馬屁股曾經決定的。
1435毫米(四點八五英尺),這個寬度標準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時期就已經有了。公元前55年,古羅馬軍隊入侵英國大不列顛島,而軍隊的馬車兩輪之間的距離就是4.85英尺,古羅馬大軍在英國的土地上縱橫馳騁,道路上留下了無數輪距為4.85英尺的車轍印。之后古羅馬人在英國和歐洲其他一些國家鋪了路,也是按照馬車輪距來實施。當時英國人為了方便四輪馬車行駛,也把馬車輪制成了同樣的寬度。后來,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,制造出了火車,在鋪設鐵路軌道時候,由于已經形成習慣,鋼軌間距仍繼續沿用了這1435毫米這個寬度。
工業革命之后,火車的配件也都是按照英國這個規格所生產,就算這個距離在當時看來已經被時代淘汰、不合理了,也照樣要使用這個軌距,畢竟鐵路的基礎設施已經搭建好了,修改的成本實在太高。所以這個距離就一直沿用至今。主持修筑中國第一條鐵路——唐胥鐵路的工程師就是英國人,他就力主采用1435毫米寬的軌距。從現實情況看,全世界采用1435毫米軌距的國家占多數,當然,還有許多國家的軌距不是1435毫米的,自然也是由于其他國家當時的國情不同造成的。
最后我們來追根溯源,羅馬人為什么把馬車的輪距寬度定位四點八五英尺(1435毫米)呢?原因其實很簡單——這就是兩匹拉戰車的馬的屁股的寬度。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,在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。